在大年初二的这一天,有一个特别的传统习俗,那就是已经出嫁的女儿需要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到娘家,这被称为“回门”。有句民谚说:“初二路上看,尽是小生和小旦”,生动描绘了如今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热闹景象。回门也有许多需要遵守的禁忌。
出嫁的女儿在回娘家时,所带的礼物必须是双数,绝对忌带单数礼物。在广州,这一天,嫁出去的女儿们会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到娘家,他们准备的一大袋礼物和糖果,会被母亲分送给邻居和亲友,这样的场景如同过年时的热闹情景。虽然礼物并不贵重,但却充满了浓浓的情意,体现了外嫁女对娘家的深深思念。
按照传统风俗,这一天,外嫁女和她的丈夫只是在娘家享用午餐,这被称为“食日昼”。也就是说,他们只是吃中午饭而已,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吃开年饭。
还有一个重要的禁忌就是忌不发红包。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后,还需要由娘家的兄弟前来迎接,进家后,每个小辈都会得到一个红包。
还有一个有趣的民俗,那就是“初二不逛门”。在福安,大年初二这一天,基本上不去亲朋好友家拜访。如果一定要去,初一那天就要先去报到一下,才能再去。对于许多外地的朋友来说,可能并不了解这个民俗。如果在初二这一天贸然前往福安朋友的家里,虽然不会吃闭门羹,但主人可能会缺少过年应有的热情和福安人好客的天性,这总会让外地朋友感觉有些奇怪。
那么,“初二不逛门”的民俗是从何时传下来的呢?据说这一习俗源于明朝末年。那时倭寇作乱,闽浙海疆多次受到攻击。有一夜,倭寇趁福安城关人过年、防范松懈之际发动攻击,导致城中死伤惨重。因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,按习俗本应热热闹闹地过年,但家里死了人需要办丧事。于是大家相约,大年初一照常拜年,而第二天初二则闭门办丧事,家中无丧事的人也不出门以免冲撞。三天后,也就是大年初五,埋葬逝者后法事完毕,福安人才开始互相拜年。从此大年初二、初五不互相拜年的习俗就形成了并严格遵守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