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景岳,一个在浙江绍兴诞生的杰出医学家,生活在嘉靖至清初的年代。他的本名介宾,字会卿,号景岳,又被称为通一子。他的家族世代继承绍兴卫指挥使的职位,家境殷实,这也为他追求医学之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从小,张景岳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,他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,尤其对医学经典著作的接触更是广泛。他的父亲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,深知医理。张景岳在父亲的引导下,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医学,有幸接触到了《内经》等经典著作。
青年时期,张景岳游历于豪门贵族之间,结交了不少社会上层人士。当时社会流行的理学和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,他也通晓易理、天文、道学、音律、兵法之学。这些广博的知识积淀,使他后来对医学的领悟更加深入。
他的性格豪放,可能受到先祖军功立世的激励,他曾在壮岁时从军,游历北方,足迹遍及榆关、凤城和鸭绿江之南。北京的异族兴起和辽西局势的动荡,使得他的功名壮志逐渐消磨殆尽。亲老家贫的他最终选择放弃功名,解甲归隐,全心投入医道。
归隐后的张景岳,名噪一时,被人们誉为“(张)仲景、(李)东垣再生”。他在五十七岁时南归,专注于临床诊疗。最终,他在七十八岁时逝世,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。
值得一提的是,张景岳早年推崇朱丹溪的学说。朱丹溪所处的时代,《局方》盛行,医者往往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导致伤阴劫液。朱丹溪提出了“阳有余阴不足”的立论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,张景岳逐渐摒弃了朱氏的学说,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。薛己因常在太医院为皇室成员诊病,多见虚损病机,故喜用补。出身贵族并与豪门大贾交往颇多的张景岳,因此效法薛己,力主温补。他特别针对朱丹溪的“阳有余阴不足”创立了“阳非有余,真阴不足”的学说,并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。这一学说的产生,旨在纠正时弊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因其用药偏于温补,虽称王道,但也产生了滥用温补的偏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