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,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重要节气。因为农作物的收成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,所以立秋时节的习俗与活动丰富多样,寓意着庆祝与对农事收成的美好期望。在九江,立秋时节的饮食习俗别具一格。
在九江,立秋的吃食有着独特之处。从唐宋时期开始,人们有在立秋时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习俗。取七至十四粒小赤豆,以井水吞服,面朝西方,相传这样可以预防痢疾。还有在立秋时占卜凉热的风俗。东汉崔宴的《四民月令》中就有“朝立秋,冷飕飕;夜立秋,热到头”的说法。
在南方,人们有“立秋啃秋瓜”的习俗。在立秋这一天多吃西瓜,以防秋燥。民国时期出版的《首都志》记载,“立秋前一日,食西瓜,谓之啃秋。”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。立秋这天,还有吃鸡蛋、桃子等习俗。鸡蛋性平,具有补气虚、安神养心的功能。
江西的立秋活动丰富多彩。其中之一是秋忙会,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,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。晒秋也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,在湖南、广西、安徽、江西等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、挂晒农作物,逐渐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。还有称水的习俗,通过比较立秋前后水的重量来预测秋天的雨水情况。
关于立秋的由来,有一个与秋神蓐收有关的故事。蓐收是远古传说中的秋神,他上盘着一条蛇,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。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山。蓐收的形象寓意着繁衍后代和生生不息。《诗经》中说到,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。蓐收还是一位刑罚之神,古时处决犯人都在立秋之后,即“秋后问斩”。秋天有杀气,因此蓐收到来时总带有一股凉意。
随着立秋的来临,大自然开始换上了新的衣裳,人们也在这个时节进行着各种传统活动,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。无论是服食小赤豆、啃秋瓜、还是举办秋忙会,都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体现。立秋的故事和传统,是中国文化的瑰宝,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