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炎热的夏季里,小暑、大暑和处暑这三个时节承载着丰富的风俗与传统。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。
小暑,标志着夏季的初步开始,通常在每年的7月6日或7日来临。尽管它并非入伏的第一天,但它却预示着三伏天的即将到来。入伏是从夏至日开始计算,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,那时真正炎热的日子就要来临了。小暑期间,人们有着食新米、新酒的风俗,还有吃芒果的农谚,“小暑吃芒果”。由于伏日食欲不振,饺子成为了开胃解馋的好选择。
紧接着,大暑如期而至,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4日。这是夏季的中期,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,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。大暑期间,人们有饮凉茶(伏茶)的习俗。凉茶不仅解渴,还能消暑,是人们在炎热天气中的最佳选择。
处暑,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标志着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来临。它在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到来。在这个时节,人们有着吃六面的风俗,即农历六月六日举行的“天贶节”吃六种不同类型的面。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习俗,俗称“吃伏羊”。
在小暑、大暑和处暑期间,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和饮食习惯。比如小暑吃三宝:莲藕、绿豆芽和黄鳝。它们分别具有清热养血、除烦、滋阴以及清热解毒、利尿除湿、补中益气等功效。这些传统食物不仅美味可口,还有益健康。
这些风俗和习惯承载了人们对自然季节的敬畏和感恩之心,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。在这个夏季,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,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好的传统。